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信仰發展理論


內涵
James Fowler為代表
信仰是不可或缺
過程中心
形成信任、價值和意義的基礎
直接影響人類生活
不同生命階段,人們依賴新的動力焦點,以接近更高力量,並關懷人類福祉

信仰發展階段
年齡
發展原則
發展內容
0-2
原始/無差別的信仰
發展語言,表達想法,區分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發展並思考人際關係的意義
學習並感受到環境的是否安全與值得信任
2-6
直覺反射的信仰
覺察環境的意義,所處情境的經驗會形塑其信仰
自我中心
對信仰的看法未概念化,無法結合生命經驗
信仰主要受家庭環境影響
6-12
神話、字面上的信仰
發展概念化思考
辨別真偽
深層思考信仰各層面
組織自我想法
尚未建構創造性與批判性思考
12歲以上
合於常規的信仰
發展概念化能力,以新方法應用
遵循規範,逐步建構自我認同
開始覺察符號象徵意義
追隨所處情境遵奉一般常規
青年期以上
個人反省式信仰
批判、思考人生意義,面臨價值衝突,建立自我信念
藉由反省和批判自我,建立更清晰的信念體系
中年和中年期以上
圓融式信仰
整合,坦然面對自我觀點與常規間的衝突,接受當中的矛盾
整合自我信念,接受生命的不同面相
思考宗教符號的深層意義
只有1/6的人達到此境界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依附理論(Theory of Attachment)


內涵
鮑爾貝(Bowlby)提出依戀感理論,又稱為依附理論
嬰兒出生至三歲,若剝奪母親的撫育,將影響身心發展
母親撫育嬰兒,藉由具母愛的撫摸和擁抱,將使嬰兒有安全感和愉悅的情緒
郝威(Howe)認為母親與嬰兒的接觸是傳神、不知不覺的
Ex假如母親感到緊張,嬰兒也會感到緊張
依戀的類型
安全依戀型
Secure attachment
主要照顧者在身邊時,可以自由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
照顧者離開時,會難過哭泣感到焦慮
照顧者回來時,會很快地靠近尋求安撫
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
反抗型依附
矛盾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
當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會感到焦慮
照顧者離開時,會表現沮喪
照顧者回來時,變得矛盾,想接近又表現拒絕
主要照顧者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逃避型依附Avoidant-attachment
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在照顧者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
陌生人出現時無特殊反應,不會探索環境
面對陌生人和照顧者的態度一致
主要照顧者特性為: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表現負面反應、拒絕身體接觸。
嬰兒表現: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不易交友。成年後:冷漠型。
紊亂型依附Disorganized-attachment
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反抗或迴避
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
人際互動不穩定,導致孩子面對照顧者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
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
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