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社會工作領導



領導
影響、激發及賦予他人能力,促使組織成員致力於組織的效能與成就
一種地位、能力的表現
本質上是領導者、被領導者與組織情境三者間的互動
領導與管理
管理者是在處理當前的事,領導者是帶領組織邁向新的未來
管理
領導
關注穩定情境下組織運作的維繫
分配資源
管理者應是領導者
管理者影響力附著在職位的正式授權
控制與解決問題
著重把事情做對與做對的事
關注不穩定情境下組織的未來
願景、改變、方針
領導者不一定是管理者
領導者的影響超越正式職權權限
激勵與鼓舞士氣
著重做對的事
領導者的權力來源
領導者影響員工態度、價值觀、信念和行為的權力
法定權:由組織層級賦予的權力
獎賞權:給予或拒絕給予獎賞
懲罰權:處罰或剝奪權利
專家權:個人專家的權威性
參考權:奠基於認同、仿效、忠誠與愛戴
訊息或守門人權
有效能的領導者
創造熱誠與樂觀的組織氣氛
影響員工士氣與承諾
成功達到目標
條件:承諾、願景、卓越、知能、激勵、團隊、溝通、挑戰

早期領導理論
特質論
領導者是天生的
領導特質:趨力、領導欲、誠實與正直、自信、智能、工作知識、外向、抗壓性、情緒成熟、主導性
與社會工作倡導「個人可以改變與成長」價值相違背
行為論
俄亥俄學派
雙層面領導模式
體制層面:任務導向的行為類別
體恤層面:員工導向的行為類別
領導所處情境

管理格局模式
員工導向的領導者
生產導向的領導者
有助於確認某特定主管的領導型態及可能的作為

權變論
Fiedler權變模式
任務導向領導
關係導向領導
LPC量表
影響領導者效能的情境因素
1.      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
2.      任務結構
3.      職位權力
理論超越領導風格的觀念,指出領導風格與情境的配合以增進組織效能
Hersey-Blanchard
情境理論
有效的領導須視部屬的成熟度而定
工作成熟度
心理成熟度

House
路徑-目標理論
領導者如何影響部屬對於工作目標如何達成&知覺達成目標之途徑
四種領導行為
1.      指導型領導
2.      支持型領導
3.      參與型領導
4.      成就取向型領導
同一領導者,可依情境展現多種領導型態
注重部屬的人格特徵與工作場所的環境特徵等情境因素

當代領導觀點
自我領導
部屬自己負責訂定組織目標工作的優先次序
領導者扮演促成者角色,提升部屬自我領導能力,鼓勵發揮自制力
充權:將個人行為的控制權從主管移至部屬,主管向部屬提供技術、工具、支援與資訊,使職權與責任充分授予部屬
角色楷模:管理者身體力行成為部屬模仿的對象
交易型-轉換型領導
交換觀點:領導者與部屬間建立關係的重要性
轉換型領導的4Is
1.      個別的體恤
2.      知識的啟發
3.      鼓舞的動機
4.      理想化的影響

魅力-願景型領導
魅力:激起追隨者能量與使命感的一種能力,以產生超出職責以外的績效表現
魅力型領導三項要素:
1.      遠眺未來
2.      身體力行
3.      支持部屬
願景:一種對組織未來期望狀態的描述,提供創新見解,脫離傳統以改變現狀
願景型領導三項技能:
1.      解釋與傳達願景的能力
2.      身體力行表達願景
3.      延伸願景至不同的環境
公僕式領導
強調個人和組織的發展
權力是和員工共享
領導者與成員互動重於傾聽、同理、排解糾紛、覺察與說服
策略型領導
瞭解組織與環境的複雜性
帶領組織改變
達到優越的合作能力
跨文化領導
勞動力多樣化
重視文化才能
倫理領導
社會對高階管理者信任動搖
高標準的倫理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