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
|
員工表現取決於:激勵(對工作的渴望)、能力(工作能力)與工作情境(資源)
激勵是複雜的心理過程,行動誘因,導致行為的激發、方向與持續
|
兩種類型
|
內部激勵:工作者本身與工作的關係,常是自發的EX成就感、挑戰感
外部激勵:與工作環境有關的外在因素,常是外人加諸於當事者EX報酬、福利、督導
|
激勵模式
|
激勵系統三要素:個人、工作本身、工作環境
基本要素:
1.
需求取向
2.
行為取向
3.
努力/堅持取向
4.
報償程度
5.
回饋反應
|
激勵理論:內容觀點(CONTENT PERSPECTIVES)
|
|
瞭解員工需要的是什麼?
|
|
需求層次理論 |
馬斯洛(Maslow)
底層需求獲得相當滿足後,次一層才會出現,並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享樂主義派:個人需求無法滿足,會造成個人的緊張,促使減低需求,已達內在平衡
|
雙因子理論
激勵-保健理論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
Frederick Herzberg提出
保健因子(hygiene
factors):防止員工「不滿足」EX薪資、工作條件、公司政策
激勵因子(motivators
factors):使員工「有滿足」EX成就、賞式、個人成長
|
ERG理論 |
Clayton Alderfer針對馬斯洛需求理論修訂
三種核心需求
1.
生存需求: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條件;生理與安全需求
2.
關係需求: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人際關係的慾望;歸屬需求與自尊需求的外在部分
3.
成長需求:個人追求自我成長的慾望;自尊需求的內在部分與自我實現需求
三特性
1.
差異性:需求的重要性因人而異。
2.
同時性:個人同時有好幾項需求。
3.
回復性:挫折與退化說,高層次需求受挫,導致退化追求低層次滿足。EX個人背景或文化因素,可能先滿足關係再滿足生存。
|
APP三需求理論 |
David McClelland需求驅動的激勵理論
工作情境中三個動機與需求
1.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追求成就感、喜歡挑戰、承擔責任與風險
2.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影響或控制別人使其順從的慾望
3.
關係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與他人建立友善和親密關係的慾望
|
激勵理論:過程觀點(process perspectives)
|
|
關注員工為何選擇某行為以滿足需求,及達到目標後如何平假其滿意度
|
|
公平理論
(equity theory)
|
Stacey Adams所提出
強調激勵員工時,程序需符合公平原則
員工會比較投入與報酬間的關係
不公平→認知失調→調整以減輕緊張和認知不公平的情緒
1.
改變投入
2.
改變報酬
3.
曲解感覺
4.
離職
|
期望理論
(expectancy theory)
|
Victor Vroom
個人行為是基於期望獲得某特定報酬,及該項結果對個人的吸引力
三項關係
1.
努力-績效的期望:個人對努力導致績效可能性的看法
2.
績效-報酬的期望:個人對績效導致特定報酬的看法
3.
報酬的價值或吸引力:工作所得之結果或報酬對個人的價值
|
目標設定理論
(goal-setting theory)
|
Edwin Locke and Gary Latham提出
妥適設定的目標,將有助於激勵
增進期待及促進自我功效感
四項基本元素
1.
目標具明確性
2.
目標具挑戰性
3.
目標要可接受
4.
適時回饋
|
激勵理論:學習觀點 |
學習:藉由經驗,使一個人行為改變的過程。
四種方法
1.
正向增強:員工出現好表現,給予員工渴望的報償。EX獎金、晉升
2.
負向增強:員工出現好表現,消除不渴望的報償、解除處罰。EX恢復降職
3.
懲罰:員工出現壞行為,給與員工負面懲罰。EX減薪
4.
消除:員工出現壞行為,消除員工正向獎勵。EX取消獎金
|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