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管理思潮的發展


18c工業革命
古典管理觀點
科學管理
強調「只有組織,沒有員工」
重視結構與正式組織
焦點放在規劃、技術、管理原則、理性的假設
行政管理
科層管理
1929年至1933年經濟大蕭條
人群關係觀點
霍桑實驗研究
強調「只有員工,沒有組織」
重視個人態度、行為、群體過程
X理論、Y理論
1939年至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
計量管理觀點
社福機構少用
管理數學方法
有效運用資源
1960年代管理思想開始關注外部環境對組織的影響
組織環境理論
系統理論
鼓勵管理者要跨越組織疆界
將組織視為一個整體或環境的部分
權變理論
系統理論的延伸
強調結構與成效相互影響
找出權宜方法
晚近管理新思維
知識管理
新議題新挑戰
EX全球化、多元文化、企業倫理、企業責任
學習型組織

古典管理學派
科學管理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人如果有效率,則他便會快樂)
工人的工作動機是基於經濟考量,其行動是理性的
依靠獎勵來提升產能
四項原則:動作科學化原則、工人選用科學原則、誠心合作及和諧原則、工作與責任公平分擔原則
行政管理
創始者:費堯
焦點在組織管理、管理者的行動
管理是人類在市場、政府,甚至在家裡的普遍性活動
管理的十四項原則
科層管理
倡導者:韋伯(Max Weber)
當組織運作建立在專門技術與規則上,將創造更高的效能
Stewart四種特性:規格化、層級化、規則化、非個人化

人群關係學派
(人如果快樂,則其工作便會有效率)
霍桑實驗研究
當工人覺得被關注,便會盡最大努力去工作,以滿足研究者的期望
社會和人際對生產力的影響,甚於物理環境因素
人群因素(非正式關係)對團體任務和目標達成的重要性
X理論、Y理論
X理論:人性本惡,人皆不喜歡工作,懶惰且逃避責任,需要緊密監督
Y理論:人性本善,人會自我指導與約束,樂於工作,積極主動負責

組織環境理論
系統理論
焦點在工作組織、結構和行為的互動模式,以及組織內的各種變項
將組織視為一個系統:組織是持續不斷與環境互相影響

權變理論
管理並無普遍原則,應視所處環境而定
管理理論的統合
處理問題步驟:分析問題列出情境研擬行動方案
著重全面性、組織的獨特性、次體系間的關係、因應環境變遷的彈性等
適用於問題複雜且多變的社會服務機構


晚近管理新思維
知識管理
彼得˙杜拉克
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的SECI模型





















社會化(socialization):針對共同主題展開對話,藉由共有經驗來產生新的內隱知識。
外化(externalization):表達內隱知識,成為顯性知識。
融合(combination):將外顯知識轉化成系統化的外顯知識。
內化(internalization):把外顯知識吸收後,轉化成內隱知識。
學習型組織
彼得˙聖吉
組織面臨劇烈外在變化時,應力求扁平化、精簡、彈性、持續學習、組織再造
五項要素:自我超越、改進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