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新管理主義、最佳價值與社會工作管理


社會工作管理的發展
富商志工個人化領導
美國19世紀內戰後
經濟成長、移民、都市化、勞工不安和週期經濟危機
社會福利組織擴張
慈善組織會社
個人化領導型態
慈善組織與專業結合
20世紀初組織規模增加
強調經營效率
員工與志工不同的責任分工
科層與專業結合
1930年經濟大蕭條
服務由志願服務部門轉移到政府部門
救助專業化組織
層級、官僚、法制的組織模式
社區方案嘗試減少科層結構
管理對科層-專業的衝擊
1970年財政與政治消退
服務擴張,預算、方案控制與評估
拒絕科層組織和專業化
講究效率和責信
強調財務和技術因素,而非專業領導
重新強調機構募款
專業與管理的結合
1980年新管理主義崛起
強調組織效率、方案評估、責信和顧客滿意度
透過契約與服務購買來提供服務
民營服務輸送模式
最佳價值的理念
非營利的準市場

新管理主義
公部門引進新管理主義/新公共管理:一種對專業權力的挑戰
著重管理、績效評估及效率
使用者付費
準市場和契約委外以扶植競爭
刪減預算、強調輸出標的、限定項目契約、財務誘因、經營自由的管理型態
組織管理追求的3E’s
經濟(economy):以最低成本取得最適當質量的資源
效率(efficiency):投入一定資源,必須獲得最大的產能
效能(effectiveness):讓方案達到預定目標

科層-專業主義
新管理主義
規則限制
內部傾向
強調服從
冷酷
創新
外部取向
強調績效
動態
專業主義
管理主義
父權
支配
標準取向
自我管制
顧客為主
透明
結果取向
市場考驗
政治人物
管理者
武斷
干預
不穩定
務實
使能
策略

新管理主義對
社會工作的意涵
管理優於專業
階層控制契約控制
購買者與供給者分離
審核社會(audit society)的元素:
競爭、契約化、消費主義、績效指標、監測、守門人、資源配置
對社會工作的影響
個案是顧客,而非服務消費者
管理者是組織最重要的人,而非員工
員工是雇員,而非專業者
管理知識是主流,而非專業知識
市場是環境,而非社會或社區
效率是判準,而非效能
現金和契約為關係的基礎,而非照顧和關懷
品質等同於標準化和文件化

最佳價值
源起
新管理主義理念下,公共服務的去國家化、商業化、契約委外、去規制化
公共服務進入強制性競標(CCT)時代
節制服務成本、提升服務效率、減少行政科層、重視服務使用者
準市場失靈最佳價值
內涵與特色
源自社區與地方自治(CLG)運動
強調無縫隙服務(seamless services)與合作的政府(Joined-up government)
在合理價格下有更佳的服務品質
給予地方居民更多的決定權
融合新管理主義和社區與地方治理
對社會工作的意涵
追求績效的5Cs
挑戰績效(challenging performance)
比較績效(comparing performance)
徵詢(consultation)
競爭(competition)
合作(co-oper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